降主動脈瘤支架治療與全方位周邊血管手術 / 甘宗旦 醫師


降主動脈瘤支架治療
主動脈為人體中最大的動脈管路


隨每次心搏進行舒縮而傳輸血液至全身各個重要的器官。正常動脈壁中層富有彈力纖維,在老化過程或其他原因的影響,一但中層受損,彈力纖維斷裂,代之以纖維疤痕組織,動脈壁即失去彈性,不能耐受血流衝擊動脈在病變段逐漸膨大,形成動脈瘤。動脈内壓力升高有助於形成動脈瘤。


引起主動脈瘤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其它則與高血壓、吸菸、創傷、動脈炎和感染等相關。


傳統的症狀包括胸痛以及背痛,但有將近一半的病人在被診斷有此疾病時,並無任何症狀。五成沒有接受治療的病人在兩年內會發生主動脈瘤破裂的情形,大於六公分大的動脈瘤其一生發生破裂的機會也會大於一半。一旦真的發生破裂的情形,死亡率將會超過7成。
 
然而,此疾病的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往往會讓病人及家屬有所顧忌。左側30-40公分以上的側開胸傷口,一成半的手術死亡率,四成以上的併發症發生率,實在是很難讓人決定要不要接受手術。


此外,術中對左側肺臟常有較多的拉扯,加上動脈瘤的剪除,人工血管的置換,與體外循環後難以止血的情形,常造成病患產生術後出血、腎臟衰竭、呼吸衰竭、心肺衰竭等併發症。


術後的病人常常會往返加護病房及病房之間,住院超過一個月以上並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情形。這種開刀總時間超過10小時以上的大手術對於醫師及病人來說真的都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新式主動脈支架的發明,給病人及家屬另一種全新的機會與選擇。經過鼠蹊部的小傷口,將支架放置入疾病的主動脈中,引導血流不再衝擊日益增大變薄的血管壁,可有效地避免主動脈瘤破裂的情形。


手術時間為三到六小時,且不需經過體外循環即可完成手術,病人恢復的情形會快很多,術後幾天內便可轉至病房。這種近年來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如火如荼地發展的血管內支架新技術,在台灣才剛起步,主要問題是病患須自費50萬元。成大醫院也在經過幾個月縝密的計畫以及觀察國內外醫院的作法和流程後,開始這種新技術的使用。本83歲末期腎病變男性患者,三年前即因健康檢查發現胸部有一降主動脈瘤,此次家屬決定接受此新手術方式而入院,雖因病患的病況使手術較為複雜,需同時在手術時先進行頸動脈繞道手術再置放降主動脈支架,但病人手術後恢復順利,術後三小時拔除氣管內管,術後兩天半轉出加護病房,此為南台灣首例接受支架治療的降主動脈瘤患者。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目前有能力及設備為這些患者做更好的服務,希望可以帶給病人更多選擇與決定的機會,免於主動脈瘤破裂的陰影以及傳統手術選擇的兩難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怡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