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4.15  南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參加2011年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指標定義研討會


參加人員:怡潔.文賢.病安專員雪箐


這次我們最主要是要聽重點照護(急性心肌梗塞)這部份 因為日後工作需統計這AMI相關數據提報


醫策會為了更契合國內臨床照護之需求


2011年將「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TQIP)


轉型為「台灣臨床成效指標系統(Taiwan Clinical Performance Indicator, TCPI )


此系統是以臨床照護為核心,分為綜合照護、精神照護及長期照護三大指標


其中綜合照護內容包含:加護病房照護、手術照護、一般住院照護、兒科照護


產科照護、急診照護與重點照護(急性心肌梗塞、中風)


精神照護內容為:急性照護、慢性照護與重點照護(精神分裂異常、情感性精神病)


而長期照護內容為護理之家的住民照護等等


共計有數百項的監測指標,皆符合臨床品質監控之需,且能適時反應醫療品質執行之成效


TCPI的產生:運用TQIP的執行經驗,發展符合照護模式之成效監測指標,


建置友善資訊系統(指標收案、資訊處理分析、回饋),


協助醫院藉由TCPI持續進行品質監測。


收案原則:以事件發生的月份為收案月份,醫院可以就院內選擇提報任一或全部指標,


母子指標可只選擇「母指標」,但如選子指標;需連母指標及其下所有子指標全部提報。



AMI照護指標:










































































照護重點



指標名稱



個案來源



評估診斷



到急診10分鐘內完成ECG



急診



病人初次肌鈣蛋白結果於檢體收件時間60分鐘內產出報告比率



急診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評估



住院



治療處置



AMI到急診6小時內給予雙重血小板抑制劑治療(阿斯匹靈+ADP受體拮抗劑)



急診



STEMI到急診30分鐘內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



急診



STEMI給予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時間的中位數



急診



STEMI到急診90分鐘內施予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



急診



STEMI到院內無法執行直接經冠狀動脈介入術者,於30分鐘內轉出病人比率



急診



STEMI到病人住院期間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率



住院



住院期間給予乙型阻斷劑



住院



治療處置



左心室收縮功能不良(LVSD)患者給予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阻斷劑



住院



出院給予雙重血小板抑制劑治療處方(阿斯匹靈+ADP受體拮抗劑)



住院



出院給予降血脂藥物



住院



預後照護



病人主診斷為AMI之住院期間非計畫性重返加護病房



住院



住院中死亡率(含病危自動出院)



住院



出院後72小時內因主診斷為AMI或相關病情之非計畫性急診返診



住院



出院14天內(含)因主診斷AMI或相關病情非計畫性再入院



住院



衛生教育



曾吸菸AMI病人住院期間接受戒菸衛教執行率



住院



心血管治療藥物衛教執行率



住院



心臟復健衛教執行率



住院



    AMI收案對象共同排除因子:













五項共同排除因子-適用收案對象來源為「住院」階段之個案



1、小於18


2、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


3、被納入為臨床試驗受試者


4、拒從醫囑病人


5、病人未住院即轉至他院治療



七項共同排除因子-適用收案對象來源為「急診」階段之個案



包括上述五項共同排除因子+


6、院內AMI轉診病人


7、院外AMI轉診病人





怡潔ㄉ心得報告:


    近年來,不管是評鑑也好;還是之前的TQIP進而現在推行的TCPI,我想最重要的還是「病人安全」的推動仍是重點之ㄧ。


    而醫療照護品質與成本的關係,有許多種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追求更高品質,就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代價,即「一分錢,一分貨」的觀念。另外有人不認為如此,他們說品質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因此更高的醫療品質代表較少的醫療錯誤與傷害,反而能有效降低醫療與社會成本。


    任何的臨床品質改善行動,都是來自於臨床照護的實際狀況(投入照護的人員或資源結構、照護過程或結果),如果與臨床團隊的期待有所落差時,臨床團隊必須對各項醫療照護服務的品質標準建立明確並隨時與實際的情況做比較,找出落差/異常,以進行必要的改善,持續提高品質。


    以急性心肌梗塞急診前三十分鐘的臨床作業指引為例,它有明列出診療作業標準指標,即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哪些步驟,使用哪些藥物或檢查儀器,這便是此一臨床團隊所共同努力的品質目標。這些時間點便可以成為品質查核點或指標項目,而一個理想/適用的clinical guideline必須經過合理的審核才能運用,而且必須根據更好的實證或更高的標準定期進行檢討修改,以不斷提升。


    推動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教育仍是提升醫療品質必要的環節,進行醫學教育改革以符合現代醫療品質之要求,納入團隊合作的觀念與訓練,並落實品質教育於日常作業中,避免教育流於形式則是努力的方向。



建議:


1健康紀錄資訊化或病歷電子化尚未普及,因此造成資料收集上的困難,目前指標數據是採用「調閱病歷翻閱回推方式」執行,不僅指標數據的收集耗費人力,同時也可能造成資料的準確性與可靠性低。


2、照護指標非單一單位即可完成,故強化各部門、科室間的團隊合作,學習團隊合作模式,界定團隊中個人扮演的角色與責任,以及跨領域間的協調合作與溝通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怡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